全球看热讯:除了建议“创新公众减排激励方式” 首份碳普惠领域报告还建议了什么?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建议政府持续推动多元碳普惠机制有效落地,建议企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议社会组织发挥力量支持碳普惠机制建设……
(相关资料图)
2月25日,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指导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发布首份《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报告》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碳普惠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议。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发布。摄影 张祎涵
作为“碳普惠合作网络”又一成果,首份碳普惠领域报告对我国碳普惠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厘清了碳普惠定义、特点、优势、意义及影响,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居民消费碳排放
占全年碳排放总量的多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碳中和专项基金委员、绿普惠创始人陶岚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已达37.24亿吨,占全年碳排放总量近三分之一份额,推进消费端碳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她表示,碳普惠平台及“个人碳账户”建立,将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从而推动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
据介绍,绿普惠通过构建“碳账本”,推动多元碳普惠机制落地,以数字化带动公众减排,推动消费端减碳,在北京、山西、四川等地均有实践落地,并产生了实际碳减排效果,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被评价为“碳普惠合作网络”又一成果。
39个碳普惠平台
目前取得了哪些经验?
近年来,尤其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企业纷纷推出碳普惠平台(或碳账户)。《报告》通过对39个平台(或碳账户)总结分析,根据项目主导方、参与主体和激励模式等维度进行对比、归纳,将当前碳普惠机制分为政府主导碳普惠机制和企业主导碳普惠机制。
《报告》对两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府主导多元碳普惠机制是新型环境治理体系下碳普惠发展新模式,有助于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更好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报告》还提到,多元碳普惠机制已得到多方认可。比如,2021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提出,积极探索多元参与、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不仅肯定了各地探索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还肯定了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碳普惠合作网络”,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
除了建议推动多元碳普惠机制落地
《报告》还建议了什么?
《报告》还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碳普惠提出了建议。
比如,建议政府持续推动多元碳普惠机制有效落地,加强碳普惠基础建设,从管理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碳减排量消纳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稳步推进。
建议企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新公众减排激励方式,主动参与碳普惠标准制定,积极加入“碳普惠合作网络”,共建碳普惠平台,主动实现自愿性碳中和,促进碳普惠体系形成闭环。
建议社会组织发挥力量支持碳普惠机制建设,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减排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形成社会合力,将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知识转化成行动,推动我国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